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暨2020年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成功举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暨2020年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成功举行
9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暨2020年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在重庆市人民小学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重庆市老科协会长欧可平,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睿,渝中区委常委张远洪,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刘东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主持。
本次教育学术年会以“以劳育人 新时代育人模式转型”为主题,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成渝两地教育工作者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要求,劳动教育学校体系建设、劳动成果实践探索等多方面内容展开了广泛的学术研讨。
邓睿副主任指出,成渝同为国家中心城市,双方要在优质智慧课堂、数字教育资源开放等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联盟、劳动和实践教育等一体化合作方面,加强深度合作,注重互学互鉴,促进成渝地区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刘东会长表示,加快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深入推动成渝地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双方要促进成渝地区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省域合作。深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挂职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等重大改革。
杨银付秘书长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树立重视劳动教育的导向,要切实加强劳动实践与课程、生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相结合;要健全劳动教育的支持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会上还举行了“重庆市教育学会先进单位”“2020年重庆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五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个项目的颁奖仪式。四川省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学会双方签订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学术协同创新合作协议》。
朱永新在主旨报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中提出,劳动教育已经全面进入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学校课程的各个学段。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把握导向和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朱永新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成都市棕北中学校长丁世明分别以“人民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和思考”“以劳立德 勤以立人”为主题带来专题报告。
年会设有五个分论坛,分别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群文阅读与跨学科学习”“普及普惠 优质发展”“珍爱生命·健康发展”“新时代新课程 新实践”为主题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教育实践活动。
本次年会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更多未能亲临现场的参会人员也能实时、在线参会,观看人数破184万。
分论坛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劳动教育分论坛举办
2020年9月26日下午,人民小学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为主题,针对“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未来之路”进行了学术讨论。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术部主任朱婷主持。在欢快的《劳动最光荣》情景歌舞剧表演后,人民小学教师黄颖向分论坛带来了“口袋叠衣法”课程展示。课程以“围裙妈妈的烦恼”为主线,从情景式体验链接到学生日常,贯穿入“脑”的合作探究,再到“手”上反复操练的输出,从而奏响劳动教育的优美乐章。整堂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构思精巧,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堂激发学生创造、滋养劳动精神的多元化高品质劳动课堂。同时展示给与会者的还有《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劳动萌主”智慧评价系统、《我爱劳动》学生读本等人民小学劳动教育成果。
群体微论环节以“我们的实践之路”为主要分享内容。人民小学何霞老师介绍为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落地生根,学校以尊重、唤起、创造为基本取向,在学生心中种下劳动的种子,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牟莉华老师分享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连,以课堂、课程、课题为基本体系,多学科融合,让劳动场景化,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刘欣老师介绍了学校基于“智慧”“日常”“契机”的底层逻辑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以家庭、学校、社会为基本框架,拓展劳动教育边界,让劳动与实践密切相连,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情感;陈燕老师在分享中表示,课程是学校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他所具有的逻辑是由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劳动素养决定的,因此学校在课程打造上以劳动观念为基础、劳动能力为核心、劳动品行为灵魂,充分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构建出了“三维九向”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旨在关注学生当下、未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曲霞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省思、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目的考察”“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与独特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整合”三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操经验。
朱婷主任在总结讲话指出,“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与特征,通过今天的会议、论坛以及遍布校园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我们在多种可能的路径里,看到了重庆市人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独特价值。这种实践生长于深厚的劳动教育文化土壤之中,在新的时代,构建了独有的劳动教育学校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分论坛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群文阅读分论坛举办
2020年9月26日下午,由重庆市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学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学会阅读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承办的主题分论坛围绕“群文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展开研讨。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于泽元带来《群文阅读与跨学科学》专题报告。他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群文阅读意义的结构化联结、跨学科学习与群文阅读的共通特性、群文阅读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实现方式以及跨学科学习拓展了群文阅读的视野等五个话题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
于泽元表示,跨学科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更深层的内涵是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目的观的转型。是指向内在联结、解决真实问题,以素养为本的深度学习。他认为,基于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的跨学科学习让群文阅读超越了语文阅读,聚焦于真实学习的发生,让群文阅读获得了新的组文方法论。
四川省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涛与参会者分享了“中小学自导式教学”。刘涛介绍自导式教学始于2011年泸州教学结构改革的策略“两增两减一提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课前精心指导学生自学,课中精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精心辅导学生作业的教学方式,是中国式混合学习。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康世刚带来了《群文阅读与数学文化》专题分享。他从数学文化的阅读资源、数学文化的阅读价值、数学文化的阅读内容、数学文化的阅读方式与数学文化的阅读成效五个方面介绍了团队在川渝地区展开的数学文化研究与活动。他指出,跨学科学习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张良就《核心素养养成与跨学科学习》与参会者展开了深入交流。张良表示,核心素养是一种运用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学习结果的视角理解核心素养的定位。他带领参会者从结构与功能视角重新认识了核心素养观,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旨在增强学科间概念的联系,以促进个人理解发生。他引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对跨学科的表述,指明跨学科学习是学科观念本位的学习,并非针对分科式学习,而是基于学科,实现关联,从学科事实到学科大观念。
分论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学前教育分论坛举办
2020年9月26日下午,重庆市教育学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暨2020年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学前教育分论坛活动顺利举行,分论坛以“普及普惠 优质发展”为主题围绕专题交流、专家讲座、对话交流三个板块展开。会议由重庆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委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李静主持,来自全市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近200人参会。专题交流环节,渝北区庆龄幼儿园邓雪梅园长以“加快自我更新,推动普及优质发展”为题发言;万州区幼师幼儿园何蓉园长带来“体验让孩子获得成长”主题发言;北碚区缙云幼儿园王琳园长作了“实施生长课程,培养五动儿童”发言交流;远恒佳教育集团重庆学前教育管理中心彭家敏主任作了“关注个体差异,教育因人施教”发言;涪陵区第二幼儿园谭明琴园长作了“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发言交流,谭明琴分别从优质辐射、课程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经验,给予与会人员很大启发。贵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旭博士作了《幼儿园游戏的整体性经验—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向》专题讲座,从案例入手深度分析了如何通过幼儿园游戏丰富幼儿整体经验进而提升质量,与会者受益匪浅。西南大学李静教授 、胥兴春副教授,贵州师大李旭博士,重庆市教科院徐宇教研员,巴蜀幼儿园罗虹园长、九龙坡区实验幼儿园宋月园长几位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对话,他们就“在普及普惠背景下幼儿园聘用教师多幼儿园如何发展”“优质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背景下园长如何有效介入园本教研”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对话。
分论坛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生命教育分论坛举办
2020年9月26日下午,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分论坛在重庆市求精中学举行。重庆市教育学会健康教育专委会会员单位代表及与会嘉宾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分论坛进行了微论分享的头脑风暴。南川马嘴实验学校刘霞校长分享了基于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启蒙教育,从中医药文化实现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整合。求精中学费春斌校长分享了学校百年办学对“向往的教育、幸福的成长”的生命教育追求,呈现了生命关怀的基本教育样态。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做了题为“劳动赋予生命创造价值”的分享,呈现了生命创造价值与劳动课程的有机联系。重庆市南开中学薛玲玲老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享了“柔性教育:着力构建生命发展的心理场域”的主题演讲,启示了生命发展必须营造的心理健康文化和场域。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龚翠华副校长从积极心理品质建构的角度,分享了“积极心理建构为生命奠基”的教育实践。微论分享观点鲜明,简练务实,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分论坛进行了深度的微专题报告。重庆市江北中学但汉国校长带来“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以成人”的微报告,但校长阐释了基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发展视角的学校理念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呈现出生命教育特色学校的深度实践和标准样态。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李龙梅校长作了《构建有热度的教学文化 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专题报告,李校长分享了基于生命体验、生命适应视角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引导特殊学校的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李校长的讲座既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性探索,更体现了教育大爱的生命关怀,让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本次分论坛由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昌义主持。杨所长在论坛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微论分享的启示意义和微专题的专业价值。杨所长指出,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更应回归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他认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化、价值多元化对当下学生生命发展的客观影响,指出生命教育探索更应该从观念形态、活动形态、课程形态、文化形态向教育哲学形态不断深化探索。
论坛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
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分论坛举办
2020年9月26日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中小学特色课程分论坛在渝中区解放小学召开,重庆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贾毅和来自成渝两地的专家、学者、学校负责人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重庆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红梅主持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 新课程 新实践”。
微分享环节中,重庆市渝中区解放小学校长朱颖分享了报告《在“解放课程”浸润下自在生长》。诠释了解放小学将课程与环境、课堂、评价深度融合,开启师生“自在”的解放生活。成都高新顺江学校副校长李俊分享了报告《根植传统文化 浸染厚重底色—非遗特色课程群建设》,就打造特色课程展开讨论。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校长邹红分享了《让儿童走向生活—新时代生活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学校在实践中确立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的课程理念,让生活走进“全序列”课程,让课程走向“全维度”生活,推动生活与课程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江津中学校长龚彤分享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血性青年—青少年国防后备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彰显了江津中学秉持爱国主义与聂帅精神,结合校史,从时代发展、师生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出发,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用课程统整国防教育资源,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沙坪坝区滨江小学校长包耘分享了《抗战精神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构》。滨江小学形成了独特的抗战精神引领的“精细”课程文化,创新“精细”课程实施路径,如“抗战主题剧”育人,“纺织”劳动育人等。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校长戴向平分享了“城市寄宿制学校生活育人课程探索”。学校课程秉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结合全天候照养、全过程支持、全方位联动的城市寄宿制办学特色,形成了“一核心四模块”生活养育体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健分享《立人新民 学行天下—青少年生态教育30年实践探索》,诠释了“西附”学子从小课题到大课题,从社团到课程,从山城到世界,从基地到成果,在环境教育中打破课堂束缚,走向广阔开放的人生空间,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微报告环节,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涛分享了研究成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初中生物特色课程开发》。报告呈现了生物学与时间、地域、生产、生活的关联,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融合,提供了特色课程建设的范本。
微讲座环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副所长、正高级教师熊德雅带来专题讲座《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路径与方法》。报告基于特色学校的质量框架下,把握中小学特色课程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厘清特色课程的基本概念,明确特色课程建设是基于特色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然主题;课程哲学是特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课程目标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点,规定了学校特色课程的确定性;学校应建立具有包容性的比较开放的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在实践层面上丰富起来;绘制课程开发导航地图,让课程设计体现特色课程的创生逻辑等。
本次论坛从思想、理论和实践深入探讨了特色课程改革,提供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提升了课程建设的领导力。成渝两地基础教育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也开启建立两地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全面合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