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暨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大会成功举办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
暨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大会成功举办
2019年3月29日、3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主办,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暨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大会在重庆市巴蜀小学举行。大会聚焦“教育是‘做’的哲学:学校综合改革与教师使命”这一主题,展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屈谦应邀出席会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部分区县领导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教育学会负责人出席会议,各省市400所余学校校长及教师参加会议。
开幕式:引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在3月29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常委张远洪在致辞中指出,巴蜀小学作为渝中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先锋之一。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果,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小学。巴蜀小学通过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模式,辐射30多个区县、200余所学校、14万师生,凸显了优质学校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体现了优质学校的责任与担当、使命与情怀。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沁泉指出,在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希望通过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希望重庆的校长、老师认真学习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兄弟学校的教育理念、创新智慧和管理经验,奋发有为,共同谱写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朱东斌指出,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一切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到教学改革上。朱东斌强调,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方式,鼓励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重视情境教学,强化学生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炼总结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获奖成果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钟秉林希望,要凝练教学成果的精髓,使教育教学改革更加理性、更具品质、更有实效;要丰富教学成果推广的形式,全方位地向教育界和社会进行宣传展示;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更多关注教学成果中体现的精神、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多样化的改革发展之路。
开幕式上,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何家利宣读了《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给予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单位及有关人员表彰奖励的通报》,决定对巴蜀小学及有关研究人员予以记功和嘉奖,同时给予巴蜀小学资金奖励,用于成果的推广和深化、学校品牌的建设和提升。渝中区人民政府区长商奎为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颁奖。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作了题为《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旨报告。杨银付指出,全国教育大会发出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巴蜀小学和来自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学探索,正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杨银付指出,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要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更有活力”四个特征,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等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任务。
特等奖成果报告:系统解读课程改革典范内涵
在特等奖成果报告环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刘达就《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成果作了精彩分享。上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研究构建了以立德树人、创新实践为标志的数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数学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了以服务课改为标志的数学教研专业保障体系。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宏对《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作了详细介绍。巴蜀小学始终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开启了长期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简称“学科+”)研究。巴蜀团队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真的做,做到真”,让“学科+”成果有力转化,落地生根,用学术的方式守候着生命的静好。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宋乃庆对两项特等奖成果作了点评。宋乃庆指出,两项特等奖成果都体现了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希望教研机构更好的研究巴蜀小学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教学成果,深入中小学、深入课堂、深入学科,帮助挖掘、提炼教学改革经验,让不同学校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找到成功的发展道路。
3月29日下午,巴蜀小学团队通过6个工作坊(“学科内融合”工作坊、 “学科+学科”工作坊、“学科+生活”工作坊、工“学科+技术”作坊、“评价协同”工作坊、“管理护航”工作坊),牵手9个研究共同体单位,以师生代言为形式,共话“学科+”成果研究历程,立体呈现了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在巴蜀小学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素质教育可操作、可借鉴、力求把握综合化实质的行动路径。
一等奖成果报告:呈现鲜活教育改革实践案例
3月30日上午,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5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学校,为与会者呈现出不同视角的鲜活教育改革实践案例。
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对成果《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学生:小学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作了分享。天长小学重视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鼓励学生展示来落实评价,践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的理念,使每个孩子在个性生长上得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方式得以变革。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朱爱华对成果《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作了介绍。如皋师范附小着眼立德树人、育完整之人,探索“学科+”、跨界整合,通过课程生成,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胡兰对成果《成志教育》进行了分享。清华附小从办学历史追根溯源找到了学校的文化基因——成志,发挥语文学科的立人作用,逐渐向课程拓展,通过1+X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李娟对成果《“服务+”课程为家国情怀打好底色》进行了分享。史家教育集团坚持对“服务+课程”深耕细作,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与生活,感受时代的气息,从而激发他们投入时代的情怀,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内驱力,带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最终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底蕴、和谐发展的人。
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副校长王林华介绍了成果《乡土化、项目化、常态化:一所山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到10位教师的村小,在“一无资源、二无指导、三无章法”的“三无”限制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为山村小学发展提供了范本。
互动沙龙:聚焦教学改革和教师使命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使命”,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主持开展了互动沙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教育部教材局专家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宋乃庆、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等专家分享了各自的想法与建议,引起与会教育同行强烈共鸣。
专家们一致认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学改革,每个学校都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突破点、生长点,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足够丰富多彩;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师使命则在于,教师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努力做好“四有”好教师,做好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闭幕式:《给未来教师的一封信》
3月初大会主办方发布了《给未来教师的一封信》征集令后,收到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教育同行者分享的思考。闭幕式上,主持人随机抽取了两封信与大家分享。湖北省黄梅县晋梅小学吴文峰老师在信中提到,“相信教育的力量,创造教育的美好。”江苏省常熟市义庄小学的高月亮老师呼吁,“想让自己的子女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去做那样的老师吧!”
一封封简短却饱含真情实感的信件,彰显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教育情怀。